年薪50万,为什么是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作者:维小维 首发公众号:维小维生素(Weixiaowei6) 我们公司所在的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创业空间,其中有一个小哥哥天天加班,一来二去,我们两个加班狗就熟悉了。 他跟我说,自己在一个外企上班,年薪50万。 我“哇”字还没说出口,他就接下去说:但是再也升不上去了,所以在这里开个小工作室兼职。 我想起自己离开四大之后,也有一群同事跟我沟通说,在四大拿3-5万块工资的经理离开之后,到了企业三五年,工资还是3-5万,基本没增长。 说来说去就是:成为中产容易,成为富人太难。 50万年薪这条线,在一线大城市足以吃穿无忧,但是住行依然尴尬,买个房子更加是一夜回到赤贫。 我跟一些朋友讨论起来,大家都说,年薪50万是一条线,年薪100万又是一条线,年薪1000万,那是相当难突破的境界。 活生生的金字塔,瓶颈无处不在。 我也琢磨了很久,这种现象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被动成长”到30岁 你再也没有增量价值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十而立”,却根本不知道立的到底是什么。 从毕业到30岁,大部分人都是在“被动成长”——被事情带着、被boss逼着、被deadline拖着往前走。 “被动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就这样,在上班的一堆事当中,没有选择、没有目的、没有积累地走到30岁。 你的工作已经到了熟手的最高级,却突然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前有竞争者盯着你上位,后有95后准备把你拍死在沙滩上。 这个时候,你的价值就到了一个临界点。
也就是说,你再增加一年的资历,熟手程度不会再增加,管理能力也未必到位。 到最后当你以十年资历牛逼哄哄站在老板面前要加薪的时候,他会开始考虑是不是多招两个新来的小鲜肉把你替换掉。 企业招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采购。 你以为“人力资源”四个字是吹的吗?人家还真的把你当“资源”看了,别傻乎乎地以为他当你是“兄弟”。 既然是“资源”,就有市场价。 采购这件事,最看就是性价比,如果你这时候不能实现“主动成长”,来点新的“增量价值”亮瞎领导的眼,你拿的差不多就是那个价。 普遍来看,大概就是每月三五万。 升职加薪要排队 降维跳槽有风险 也许你会说,我还是可以升职的啊,再不然,降维跳槽吧——大企业不需要我,但小企业很渴求。 首先我想说升职这件事并不是必然现象,一个人并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升职。 实际一点讲,你要靠的不但是能力,而是空缺。 通常在一个公司里面,升到经理级别基本上就到了顶点,因为上面的总监位置大概就只有1个,这叫稀缺资源。 他不走、又不死、更不给你表现机会的话,那你估计就只能乖乖等着,浪费一年又一年的青春。 我曾经在谈判的时候见过一个公司的董秘,已经白发苍苍,而他旁边的那位证券事务代表(通常这个人就是董秘的一号助手了)才20出头,我相信那位可爱的小伙子一定要等到这位董秘爷爷正式退休,才有个正儿八经的上位机会。 那跳槽吧,从大公司跑到小企业,从国企外企跑到民企,从大民企跑到创业公司。这些都是大部分人降维突破天花板的路径。 然而现在大部分的跳槽都存在一个天然的思维误区:你需要我,所以拿高薪是理所当然。 是的,需要你,但是老板的眼光会更加挑剔。 在小企业、民企、创业公司,老板更重视的是你新创造的价值是不是到位。 因为一个超过50万年薪的人,在小公司眼里已经是个重大的“投资”,全公司都是跟老板一起打拼起来、拿着十来二十万年薪的老人,你来了要是做不了中流砥柱,还一天到晚给他提出一些带着大公司病的破主意,民兵和空降兵的矛盾瞬间就会让他动摇。 不要说啥,就算是举世震惊的Facebook收购Whatsapp交易也有这样的“文化裂痕”。 扎克伯格付出了190亿美元的天价,恭迎Whatapps创始人库姆来到了Facebook的董事会。 老实说,这可是优厚至极的待遇。 在此之前小扎收购Instagram,不但只花了10亿的“地板价”,他家老板Kevin还根本没有坐进去董事会的任何机会。 | |
21早新闻:专注财经领域,为您提供兼具速度、深度和广度,同时有热度、态度和锐度的财经资讯,致力于提升您的财富价值。 |
21金融圈 ID:jrquan21 | 长按并识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