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何被严治?周小川:...
2018年,支付行业可谓“地震”不断。 有条码支付新规。2018年4月1日起,使用静态条码支付,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还有“断直连”。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更有备付金集中交存。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不仅如此,央行针对违规行为,也是毫不手软的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了一张张罚单。 据相关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央行就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出的罚单已逾80张,值得注意的是,罚单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就已达6张。而去年,单笔罚单金额最高的仅533万元。 国家为啥对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此严厉? 今日(11月18日),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就“一些技术把眼睛瞄向如何能多圈点钱”观点举例表示: 大概六年前开始批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后来我们发现200多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里,有一部分牌照领取者实际上对于支付科技、对于支付的效率、降低成本不是太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收到预付款,收到预付款好像就行了。 (图片来源:新华) 除此之外,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针对条码支付新规也曾严厉表态: 有个别支付机构在这方面还是明显执行不到位,在故意逃避,基本上还是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套。不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的机构,置这些规则于不顾。 足见,监管部门对支付行业的乱象一直非常的清楚。 而接下来,除了一些态度不正的公司会被专门处理外, 即便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支付巨头,在经营上同样得合法合规,否则也逃脱不了被“盯上”的命运。 信号如此明显,那个属于支付行业疯狂发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一) 当然,国家之所以对支付行业如此“上心”, 除了机构本身所出现的“圈钱”和“逃避监管”问题外, 由第三方支付行业滋生出的乱象也是触目惊心。 比如,它们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 一来,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其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屏蔽了银行对资金流向的识别。 二来,支付账户若非实名注册,查不到资金的真实所有人,更不知道资金的具体流向和归属。 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它们可以方便地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非法资产转入多个不同的账户,最后,利用银行卡提现,通过 ATM 机取走。 (图片来源:图虫) 再比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辟的跨境业务被开辟成了跨境洗钱大的新通道。 不法分子往往先在境内用人民币购买电子礼品卡,再在境外将礼品卡兑现成美元,这样便实现了资金的跨境流动。 金融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而若金融风险突出的话,经济安全也必将受到威胁, 因此,央行会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愈加严格实属必然! (二) 这又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 “断直连”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各种违规犯法活动的发生。 今后,所有线上的转账都能追本溯源,不法分子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将支付平台作为渠道,做出洗钱、诈骗等黑勾当。 而若真的不小心遇上骗局,条码支付新规则可以有效降低我们的经济损失。 从本质上来说,二维码就是一串代码,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真伪非常难辨,这也让一些诈骗的确防不胜防。 但1天500元的消费上限,无疑等于将不法分子的诈骗额度也给框死了! 与此同时,随着“备付金集中交存”的到来,以及央行对支付机构愈加严厉的监管,我们沉淀在支付账户上的资金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不仅是有问题的平台会被加速淘汰。 截至2018年7月5日,因为违规违法不合规等行为,央行累计注销支付牌照名单已增加到33家。 且资金动态随时处在监管中的状态,意味着再也没有支付机构敢把我们的钱挪作它用,比如拿去炒房、炒股票等。 因为平台一旦有异常,监管部门可以及时出手制止! (图片来源:图虫) 我们正步入一个移动支付无所不在的时代, 然而,这看似并不是很起眼的领域,却隐藏着很多我们常人难以搞清楚的风险, 正是为了将这些风险尽可能“扼杀”在摇篮中,国家才会积极出手, 未来,在行业的强监管下,相信移动支付会越来越安全!
|